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07-28 23:09 点击次数:164

曾是清华学霸创立、手握超3亿融资、线上粉丝破千万的网红家装公司“住范儿”,描绘着理想家的美好愿景。
然而,如今的上海“住范儿”总部大门紧闭,留下的是数十万、上百万装修款打了水漂的业主,以及一片狼藉的烂尾工地。

从资本宠儿到一地鸡毛,住范儿究竟经历了什么?
2015年,四个头顶清华学霸光环的工科毕业生,在上海滩高举家居新零售的大旗,创立了“住范儿”。

他们没走寻常路,不去跟传统装修公司硬碰硬,而是灵机一动,切入了内容创作的赛道。
一篇篇制作精良、干货十足的装修科普小视频、小文章,如同精准的鱼饵,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钓起了庞大的粉丝群。
抖音、、公众号,加起来粉丝一度冲破千万大关,其中一位联合创始人“大狮子头很大”的个人账号,更是吸粉百万。

这样的梦幻开局,无疑给住范儿披上了一件“专业又靠谱”的网红外衣,让人觉得把家交给他们,准没错。
资本市场向来偏爱高成长性的故事,更何况主角还是名校毕业、自带流量的明星创业团队。
从天使轮到C轮,“住范儿”就像坐上了火箭,短短几年内完成了五轮融资,揣进口袋的真金白银超过三亿两千万。

即便是公司资金链已经风雨飘摇的2024年3月,竟然还有亿元级别的C轮融资注入,这不能不让人啧啧称奇。
手握重金的“住范儿”,胆子也跟着肥了起来,蓝图越画越大。
CEO刘羡然一边公开说着要坚持合理利润、不盲目扩张。

一边在资本的火焰山下,定下了到2025年开设11家线下大店、实现百亿销售额的宏伟目标,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。
这份雄心壮志,也不是凭空而来,毕竟早期的业绩确实亮眼:2017年,连个像样的实体展厅都没有,住范儿上海的年业绩就做到了一千五百万。
隔年更是服务了三百多户家庭,业绩直接飙到四千万,实现了160%的惊人增长。

在粉丝经济的浪潮里,住范儿还大手一挥,打出“囤货期随时退款”的承诺。
进一步把那些对“一站式装修”抱有美好幻想的年轻消费者,圈得死死的。
这一切,都像是一场精心编排好的、关于理想家的美梦,只等着你掏钱入局。

然而,理想的泡泡吹得再大,也总有被现实戳破的一天。
2021年B轮那笔巨额融资到账后,“住范儿”的发展轨迹就像脱缰的野马,猛地拐了个大弯。
创始团队似乎一夜之间把“快速扩张”奉为神明,开始不惜血本地在核心城市砸钱开线下大店,还大举进军那种需要提前垫付大量资金的团购业务。

这种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,跟CEO刘羡然早年间“不盲目扩张”的表态比起来,简直判若两人。
装修这行当,尤其是一站式整装,说白了就是个重资产、重运营、重交付的苦活累活。
从主材采购要垫钱,到团购模式下的大规模提前囤货,再到线下大店那高得吓人的租金和人力成本。

哪一项不像是给企业的资金链脖子上套的绞索?
业内明白人早就看透了,家装行业的命根在于口碑的一点点积累和供应链的精打细算,而不是比谁的摊子铺得大。
一个项目经理能盯好的工地数量是有限的,你玩命接单,最后牺牲的只能是服务质量。

可惜“住范儿”似乎完全沉醉在“网红人设”的光环和一轮又一轮融资的资本故事里,对这些行业的基本规律选择了集体失忆。
他们那种高歌猛进式的扩张,说到底,不过是在沙滩上盖楼阁,看着热闹,其实虚得很。
资金的窟窿一旦撕开,就像雪崩一样,想堵都堵不住。

有内部员工悄悄透露,原本盈利的上海公司,资金被源源不断地抽到北京总部,去填那些因为激进扩张而问题不断的团购业务的坑。
这种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把戏,跟喝毒药解渴有什么区别?
更让人想不通的是,2024年3月刚刚到账的那一个亿C轮融资,热乎气还没散,怎么两个月不到就救不了公司的资金链了?
这笔巨款到底去了哪,至今还是个谁也说不清的谜。

天眼查上的信息冷冰冰地显示,住范儿创始人名下关联的好几家公司,大部分活着的企业参保员工数都是零。
还有离职员工证实,在公司倒闭前的最后几个月,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是家常便饭。
工资不涨反降,这不明摆着是企业快要撑不下去的强烈信号吗?
危机的导火索,其实早在2024年4月份就已经呲呲作响。
那时候,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住范儿团购退款拖拖拉拉的投诉集中爆发。

几十号消费者反映退款流程能拖上好几个月,官方却轻描淡写地甩出一句“业务模式调整”来搪塞。
谁能想到,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得可怕的平静。
一进入5月份,北京、上海等地的住范儿工地接二连三地停了工。

项目经理和监理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,突然失联,业主群里顿时炸开了锅,恐慌情绪像瘟疫一样蔓延。
曾经拍着胸脯保证的“随时退款”承诺,此刻听起来,简直就是个天大的笑话,讽刺得让人想哭。

供应商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儿去,一位建材商捏着合同,欲哭无泪,从去年11月到现在,快两百八十万的货款,只收回来十万块钱。
还有更惨的,被拖欠了足足五百万。
面对雪片一样飞来的投诉和业主们绝望的眼神,“住范儿”所属公司的部分股权也被冻结。
但这对于那天文数字般的债务来说,不过是往大海里扔了块小石子,连个浪花都激不起来。

曾经高高悬挂在上海静安区灵石路园区内,那个醒目的橙色Logo灯箱,如今早已一片死寂。
住范儿旗舰店紧闭的大门前,保安大哥回忆起端午节前那段日子,还是心有余悸,他说每天都有上百号人堵在门口,乌泱泱的一片。
他们是急红了眼的业主,手里紧紧攥着厚厚的付款凭证。

他们是哭都哭不出来的供应商,拉着长长的材料清单,不知该找谁说理去。
有的业主,几乎是投入了半辈子的积蓄,最后只换来一个贴了一半瓷砖就没人管的毛坯房。
有的供应商,垫付了巨额的货款,却眼睁睁看着可能血本无归。
尽管这些走投无路的受害者们纷纷报了警,但上海住范儿账上早就没钱了,又能赔付什么?

法律途径走到最后,往往也只是拿到一张清偿率低得可怜的普通债权证明,又能挽回多少损失?
住范儿的轰然倒塌,真不是什么行业里的独一份。
这些年,已经有好几家打着“互联网思维”、“网红营销”旗号的家装公司,灰溜溜地退出了市场。
流量确实能让品牌在短时间内名声大噪,吸引来第一批尝鲜的客户。

但一家企业要想活得长久,最终还是要老老实实回到产品质量、服务水平和稳健的经营策略上来。
尤其是在家装这个极其看重落地交付和口碑相传的行业里,你营销做得再花里胡哨,融资故事讲得再天花乱坠。
如果连“把房子装好”这个最基本、最核心的承诺都兑现不了,那最终留下的,只会是一地鸡毛和无数破碎的心。

当“住范儿”当初描绘的百亿目标,最终碎裂成无数业主和供应商手中沉甸甸的维权清单。
当清华学霸那耀眼的光环也无法照亮资金链断裂的那个无底黑洞,留给这个市场和消费者的,除了唏嘘感叹,更应该是刻骨的反思。
该如何引以为戒,才能让那些对“家”的美好向往,不再如此轻易地破碎成一滩泡影?
这个问题,或许比追问那笔消失的巨款到底去了哪里,更为沉重,也更为紧迫。